如何选购环境试验设备

        当今世界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关于智能建筑,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同“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 ” ( AIBI)的定义,即智能建筑是将建筑、设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各自优化、互相联系、**综合并达到*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高舒适与高**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构成至少必须具备三大系统:即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 )、通信网络系统( CNS )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 ),这就是通称的 “3S”大厦。智能建筑虽然历史很短,但前景广阔,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已呈 21世纪建筑发展主流之势。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智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之*,未来十年市场与技术如何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热点 .本文对此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有价值的判断。

    1.中国智能建筑产业过去十年历史发展简要回顾
    中国智能建筑建设始于 1990年,随后便在国内各地迅速发展。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上海金茂大厦( 88F )、深圳地王大厦( 81F)、广州中信大厦( 80F )、南京金鹰国际商城( 58F )等一批智能大厦闻名世界。据 2004 年 11 月建设部对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公共建筑开展了质量**专项检查 .统计指出在建和已竣工的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大型剧院、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共有 2367幢,估计国内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办公大楼、行政中心、金融银行大楼、****宾馆、公检法大楼等大约也有相同数量。因此迄今为止,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共有不低于四千五百幢智能大厦,大部分建筑规模均在3 万 m2 以上。如深圳文化中心 12 万 m2 ,总投资约 16 亿元,智能系统占 1 亿元左右 ; 广州新白云机场共 37 万m2 ,总投资 196 亿,其中智能系统占 5.3 亿左右 ; 深圳市民中心(市政府办公大楼群)共 21 万 m2 ,总投资 20亿,智能系统占 2 亿左右。
    中国政府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部署。 1995 年 7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率先推出上海地区的 “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 ( DBJ-47-95 )。同年,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 “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 ,同时,该校已编出国内*早出版的大学教材《智能化建筑导论》。 1996 年 1月,在上海召开的国内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 1996 年 2 月,成立了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并组建了智能建筑技术专家组.1998 年成立 “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 ,**批聘任 59 位专家。
为了加强管理,保障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建设部于 1997 年 10 月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设[1997]290 号 . 该文件是一个历史性纲领性文件,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走向有序化指定了方向。
    千禧年 10 月 1 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家标准 GB/T50314-2000)正式批准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业走向成熟。
    2.中国智能建筑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舒适、节能、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还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把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开发利用。国内外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智能建筑持续飞速发展的十年。理由有三方面:
    2.1 未来十年将有重大事件发生在中国
    2.1.1 2005年江苏将举办国内第十届运动会,其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将超过往届运动会的水平。
    2.1.2 2008 年我国北京将举办第 29 届奥运会。
    2.1.3 2010 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
    2.2 世界智能建筑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中国
    2.2.1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 2002年城建投入总额超过了欧盟主要城市的投入。
    2.2.2 以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市为例, 2004 年为 400亿,在世界中等发达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2.3 推动世界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源头在中国
    中国有世界*广阔的智能建筑市场 . 中国广大专家每年有近数十篇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外IB 专业杂志发表 , 他们中许多专家是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的核心专家 .他们在面向国内外大型工程招标书中经常提出同步于当前国际水平发展的相关技术要求。虽然本土企业中具有******的产品还较少,但他们的观点将促进世界各国IB 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如:
    2.3.1楼宇自控系统的通讯协议世界上至今尚未统一。中国专家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提出以下论点 , 即:管理层采用 BACnet通信协议,现场总线采用 LONWORKS 技术 . 目前根据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批专家提出了以工业以太网为通信协议的新的 BA系统 . 北京楼宇自动化工程中心已成功开发基于工业以太网的 ENC 系统,可能将是世界 BA 系统的主流技术。
    2.3.2 在布线系统方面提出了采用经济实用的无源计算机管理系统,即在以以色列 RIT公司 Patchview 有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源的电子地图管理式的布线系统,已成为各国布线公司开发的优选项目(如COMMSCOPE , PANDUIT 等公司)。
    2.3.3在系统集成方面提出了建筑群总系统集成软件技术,如深圳市民中心建筑群包括市政府办公楼、博物馆、档案馆、工业展览中心 4个建筑物的总系统集成软件技术,北京太极公司已成功开发此软件。苏州工业园区行政中心群(包括政府办公、公检法、国地税等八幢大楼)的总系统集成软件技术,均为世界开创。
    2.4未来十年智能建筑发展规模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各地的智能建筑也在大量兴建。 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到 2008年北京的体育场馆及各类智能建筑大量兴建,其数量和投资额都将达到**规模。目前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上海市申办成功 2010年世博会,预计 2008 年上海高层智能大厦将达 4000 幢。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已建成智能建筑约七百幢。南京投入120 亿,兴建中央商务区( CBD )。
    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 .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兴土木,已兴建六百多幢智能大厦。综合国内各地情况,估计今后十年将会达到 9000幢左右智能建筑,其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前茅。
    目前,举国上下正掀起智能小区和智能住宅的建设热潮 .人们开始讲究小区和家庭的环保、绿色、节能。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对住宅需求很大, 10 万 m2 以上小区比比皆是 .各地均有超过上百万 m2 的小区出现:如山东东营小区( 200 万 m2 ) , 南京翠屏山庄( 80 万 m2 ),广州碧桂园小区(100 万 m2 ) . 预计国内智能小区的建设数量在今后十年能达到上万个,其发展数量和速度达到世界之*。
    国内外有关专家普遍认为: 21 世纪新建的智能建筑一半在中国; 21世纪世界*大的智能建筑市场在中国。
    2.5 智能建筑的政策、管理及质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业产品,它的技术发展必须是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它是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于极快变化的之中,智能建筑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正确指导。目前,中国智能小区与智能家居产品已以国内产品为主流,而智能大厦市场仍由国外产品占主导。
    智能建筑发展技术政府必须符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 21世纪进程》中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向。着手建立健全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技术监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建筑设计必须与建筑智能化相适应,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规划协调同步,建筑环境平台必须能够支撑建筑的智能化。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才能上岗,以确保建筑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营。虽然智能建筑的市场规范不够完善,但是也有很多的上等工程出现。其中有北京中华世纪坛、北京国贸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久事复兴大厦、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期货大厦、南京中信银行大厦、南京**总院新病房大楼,是较为成功的智能大厦。2004 年 11 月建设部公布了对国内 2367 项大型公共建筑质量**检查中,存在或可能存在隐患的工程 30 项,占所查工程的1.2% ,点名批评了西安商贸展销大厦等 6 项 “ 问题工程 ”,抓智能建筑质量已被中国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作者已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上等工程三角形(另文发表)的论点已成为共识。
    2.6 智能建筑技术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2.6.1 从通常意义上来讲,智能建筑技术可以概要归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 即:
    2.6.1.1 智能建筑建设方法论研究;
    2.6.1.2 建立开放式的智能化建筑结构;
    2.6.1.3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2.6.1.4 互联网技术;
    2.6.1.5 网络控制技术;
    2.6.1.6 智能卡技术;
    2.6.1.7 流动办公技术;
    2.6.1.8 家庭智能技术;
    2.6.1.9 无线局域网技术;
    2.6.1.10 数据卫星通信技术
    2.6.2 从智能建筑本身密切相关的技术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2.6.2.1 智能建筑的个性化设计
    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以大系统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是贴近环境条件的差异性,贴近用户能力的差异性,贴近应用需要的差异性,还要贴近管理的差异性.对不同管理模式采取不同设计,还应该细化到对同一幢建筑里不同功能区域的差异性。以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是研究实际运行的数量特征,不停留在一般的定性分析层面,立足*激烈的量的变化,也就是立足实际运行的离散性,注意把握无序状态和随意性。
    2.6.2.2 智能建筑的节能
    智能建筑应该节能,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体现出持续发展战略 .在这个意义上智能建筑也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生态智能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这就要做到节能、自然通风、节水以及绿化等。
    2.6.2.3 智能建筑的绿色环保
    绿色智能建筑就是基于 “ ** — 舒适 — 方便 — 节能 — 环保 ”的原则下提出的。
“ 节能 ”:智能居住小区为节省能源而在小区和居住建筑物中采用的各种措施,包括节电、节水(如二次循环水的利用等)、自然能源利用(太阳能取暖、风能利用和自然通风等)。为了使这些措施实施有效而采取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
    “ 环保 ”:智能居住小区为保护周边环境而在小区和居住建筑物中所采取的各类措施,包括污水收集与排放、小区内外绿化保护、污染气体和噪声的隔离等。同时,为了使这些措施实施而采取各类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建造绿色智能建筑需要在以下五项原则下进行:
    1) 节约能源,减少建筑耗能
    2) 设计结合气候,通过建筑形式和构件来改变室内外环境
    3) 能源、材料的循环
    4) 尊重用户,体现使用者的愿望
    5 运用整体的设计观念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

更多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2525号

Baidu
map